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中健网 中健网门户 健康有道 查看内容
主讲嘉宾

我国近10年间炎症性肠病患者约有35万人。患病人数与前10年相比,增长超过24倍,其中,克罗恩病患者数量增长超过15倍 。我国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60年代10/10万,80年代20/10万,90年代24/10万,现在36/10万。我国肠癌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40-59岁为高发年龄。《2012国民肠道健康白皮书》调查结果显示: 95%有肠道健康异常表现; 87%有便秘症状; 62%对肠道养护无意识;92%对肠道养护无行动。

[第183期]请关注您的肠道
时间:2016-8-8 15:53   来自: 中健网·医院   原作者: 刘建平

  一:关注肠道健康刻不容缓

  我国近10年间炎症性肠病患者约有35万人。患病人数与前10年相比,增长超过24倍,其中,克罗恩病患者数量增长超过15倍 。我国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60年代10/10万,80年代20/10万,90年代24/10万,现在36/10万。我国肠癌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40-59岁为高发年龄。《2012国民肠道健康白皮书》调查结果显示: 95%有肠道健康异常表现; 87%有便秘症状; 62%对肠道养护无意识;92%对肠道养护无行动。

  二:认识肠道

  三:肠道的生理功能

  西医:

  ⑴小肠主要负责食物的消化、吸收。食糜在小肠内停留约3~8小时,经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消化和小肠运动的机械消化后,变成小分子物质而被消化吸收,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则进入大肠。

  ⑵大肠主要功能为吸收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并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停留时间可达10小时以上,其中大部分水分被大肠吸收,同时经过大肠内细菌的发酵与腐败作用,最后形成粪便。

  中医:

  ⑴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受盛是指小肠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物的容器,且在小肠内必须有相当的停留。化物是指将将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进行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泌,即分泌;别,即分别。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三是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水液,故又称“小肠主液”。

  ⑵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四: 肠道与粪便、细菌

  人体废物经肠道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粪便在很大程度上可反映人体肠道的健康状况,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粪便除食物残渣外,还包括脱落的上皮细胞、粪胆色素、大量的细菌和一些盐类。

  人体肠道内寄生着大量微生物,这些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种类极多,数量极大。

  它们来自空气和食物,由口腔经胃、小肠入大肠,由于大肠内的pH和温度对一般细菌繁殖很适宜,故细菌再次大量繁殖。人体的健康与肠道内的益生菌群结构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菌群与宿主之间,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菌群结构相对稳定,对宿主表现为不致病。

  五: 肠道与免疫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拥有人 体70%的免疫细胞及70% 的IgA免疫球蛋白,95%以上的感染性疾病与消化道有关。 肠道免疫系统由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派伊氏结,肠系膜相关淋巴结等肠道淋巴组织组成。

  肠道免疫屏障能对来自黏膜表面的各 种抗原作出正确反应,即对无害抗原如食物及正常菌群的抗原表现为免疫耐受,以保证食物的吸收和微生态的稳定,不会因对无害抗原起反应而耗竭免疫资源;同时对病原体则产生免疫清除与免疫排斥。

  六:  人体的第二大脑

  肠道包含了大约1亿个神经细胞,远多于  脊髓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  数量,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

  七:肠道与疾病

  ㈠肠道功能障碍直接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可导致营养不良。蛋白质、糖和脂类摄入不足,可引起消瘦、疲乏无力、头晕、精力不集中等;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钙磷代谢紊乱、骨质疏松,甚至还可影响性激素的合成,出现性欲低下,面部色素沉着,黄褐斑;

  ㈡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时,致病菌大量繁殖,患病几率大大增加,如肠炎、痢疾等;免疫功能亢进时,易过敏,如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㈢人的情绪与肠道健康互相影响,焦虑不安的状态与肠道疾病往往相伴而生,易形成恶性循环,使得肠道疾病久治不愈。

  ㈣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免疫功能紊乱,从而引起上述其他问题,常见腹泻、腹胀、便秘等。

  八:肠道的不利因素

  1、不良饮食

  如油炸,腌制,烧烤食品,方便面,肥肉及内脏,罐头类,果脯蜜饯等垃圾食品;含过量残留农药,激素,色素,抗生素,防腐剂及过量添加剂等问题食品。

  2、不良生活习惯

  酗酒,吸烟,暴饮暴食,过度节食,餐不定时,不吃早餐,不喜食水果蔬菜,吃隔夜菜,作息不规律,久坐不动,不尊重便意等。由于排便动作受大脑皮质控制,人们可以用意识来加强或抑制排便。若对便意经常予以抑制,则可使直肠壁对粪便压力的刺激敏感性降低。若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水分吸收过多而变干硬,则引起排便困难。

  3、肠道年龄

  所谓“肠道年龄”,主要是指肠道内各种细菌的平衡程度,并以此来预测肠道的老化状态以及疾病的发病几率,从而评估人的健康状况。其判断标准,就是有益细菌的比例。有益细菌比例越高,肠道年龄就越年轻;反之,肠道年龄越老。

  4、情绪

  肠道为人体的“第二大脑”,欣喜、紧张、焦虑、抑郁、烦躁、恐惧、悲伤、大怒等情绪可影响肠道健康状态。如大怒后则不思饮食,腹部胀满不适等。

  5、不合理用药

  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在杀灭有害细菌的同时,也杀死有益菌。滥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如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主要由艰难梭菌引起。当肠道内敏感的细菌(包括有益菌)被杀死后,艰难梭菌就趁机大量繁殖,引起假膜性肠炎。

  6、其他治疗。接受过放疗、化疗,胆囊切除病史等。

  九:未病先防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   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1、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饮食宜淡、宜少、宜缓、宜洁、宜软、宜温、宜鲜、宜精。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切忌辛辣、热烫、粘腻、凉硬、陈腐之物入口;烟、酒、浓茶、咖啡更宜慎用。一日三餐或四餐,定时定量,不宜多餐,以免增加肠道的负担。

  2、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

  清晨一杯凉白开,能加速肠道蠕动,有助于排出身体夜间的代谢废物。多喝水,可有效补充体内水分,防止便秘的发生。要随时饮水,不要等口渴时才想起喝水,因为此时身体已处于缺水状态。

  3、 保持运动

  运动对增强消化系统功能有非常好的作用,它能够加强胃肠道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加强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如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等。刚开始锻炼时,运动强度宜小,可以采用速度缓慢、全身放松的步行。在风景优美的环境步行20至30分钟,也有助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全身及胃肠功能。

  4、正常作息

  正常作息,保证睡眠。正常的作息是指每天入睡与起床的时间应稳定、有规律,一是在该睡的时候就乖乖去睡,该起床的时候不要赖床,一般晚上11点之前就该入睡,最好是不超过12点,二是成年人应保证每天有7-8小时的睡眠的时间。

  5、情志调畅

  每天给自己一点放松的时间。工作很忙,生活很累,但是同时也要学会放松自己。规律的生活应有紧有松,互相调节。每天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安静地喝杯茶、听听歌、或者休闲、娱乐、与他人交谈,这些能够对生活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提高生活的质量。

  6、早发现,早治疗

  现代人们的健康意识普遍较高,常规体检可发现很多问题,但现在常规体检项目中肠道检查项目却基本没有,这就更加要求重视身体给出的信号,从中发现问题,从而尽早就医,进行针对性检查。有意义的身体信号:长期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突然剧烈腹痛、呕吐与无排便、排气并见大便色黑或夹有脓血。

  十: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疾病种类、患者状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制定或调整给药方案,以期有效、安全、经济地防治和治愈疾病的措施。

  肠道菌群紊乱时,可使用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是提高宿主健康水平的益生菌及其代谢产物和促进益生菌生长的物质的制品。

注:中健网独家专稿,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