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中健网 中健网门户 健康有道 查看内容
主讲嘉宾

针刺保健重在防病,着眼于强壮身体,增进机体代谢能力,旨在养生延寿,刺激强度宜适中,选穴不宜多,且要以具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

[第257期]脑血管病的穴位保健
时间:2018-1-13 15:12   来自: 中健网·医院   原作者: 张素钊

    一、针灸的概念及治病机理 

    一)针灸概念

    针法: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穴位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灸法:用艾叶制成艾条等,点燃后在人体皮肤上进行烧灼或熏烤防治疾病的方法 

    针具的发现

    远古时期,当人们身体出现不适时,多以手揉按或以石块锤击局部,则症状减轻,逐步发现用尖锐的石头扣击效果更好,此即最初的针具,称为“砭石”。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过骨针、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至现代使用的不锈钢针具。

    灸法起源

    灸法的起源与火的使用密不可分。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人们患病以后,比如疼痛等,用火熏烤后很舒适,以后渐发现用艾叶熏烤更理想,这即是最原始的灸法。此一方面是艾叶的药力作用,另一方面则是火的温热作用。

    针灸的作用

    1.疏经通络、2.平衡阴阳 、3.调理脏腑 、4.强身健体 、5.调和气血 、6.扶正祛邪 

    针刺保健是用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穴位,以激发经络之气,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针刺保健重在防病,着眼于强壮身体,增进机体代谢能力,旨在养生延寿,刺激强度宜适中,选穴不宜多,且要以具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

    针刺治病重在治疗,着眼于纠正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驱除外邪,调理脏腑机能,使机体各项技能趋向于正常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二)针灸的治病机理

    1.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 

    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均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如内关穴,心率快者针之可减慢,心率慢者针之可增快,天枢穴便秘者及泄泻这均可采用。

    2.增加机体免疫力 

    针灸可增加机体免疫力。实验证实,针刺足三里、合谷、内关、风池等可使机体免疫球蛋白增高,可使白细胞吞噬指数显著增高。艾灸足三里可使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增加,可纠正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日本所作研究背部膀胱经、督脉拔罐、艾灸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3.针刺对疼痛确有疗效

    近年来针刺镇痛作用机理研究已深入到分子学生物水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外周神经、中枢神经及其递质都与针刺镇痛有密切关系。

    二、针灸治病特点及适应症

    一)针灸治病特点

    1. 疗效显著。

    2. 经济安全。

    针具是专人专用,以防止交叉感染;针刺前医生的手、皮肤、及针具均认真消毒。

    全身有365个经穴,许多穴位下有重要脏器或神经血管。针灸医师必须对解剖知识非常熟悉,才能保证针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且针刺的操作手法也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需要受过专业训练具有专业水平的医生治疗。只要到正规医院就诊,就应该是很安全的。

    3适应症广。

    4.操作简便 。

    5绿色无毒副作用。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物进入体内都需要肝肾代谢,而增加肝肾负担。经常是服用某种药物治疗某种病症的同时又给机体带来了其他损害。 

    而针灸作为一种物理疗法,治病机理是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通过针刺使机体阴阳平衡,脏腑各种机能趋向于正常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其无任何毒副作用,是纯正的绿色疗法。 

    6.起效迅速 

    二)针灸的适应症

    1.内科

    中风病、面瘫病、眩晕、失眠、咳嗽、哮喘腹泻、便秘、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消化不良、头痛、高血压病、三叉神经痛、冠心病、更年期综合征等。 

    2.外科

    乳腺炎初起、不宁腿、胃肠痉挛、泌尿系结石、颈肩腰腿痛、肌肉痛、落枕、肩周炎、疮疡初起、丹毒、毒蛇咬伤等。

    3.妇科

    痛经、缺乳、月经不调、带下病、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卵巢囊肿、产后病等

    4.儿科

    小儿百日咳、脑瘫、小儿腹泻、遗尿、小儿疳积等。 

    5.皮肤及五官科

    痤疮、荨麻疹、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斑秃、鼻炎、牙痛、口腔溃疡、咽炎等

    6.保健美容

    针灸疗法可以用于消除疲劳、强身健体、养颜美容及亚健康状态

    三、脑血管病的穴位保健

    一)脑血管病概念

    脑血管病是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性痴呆等一系列疾病的统称。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二)保健穴位:

    1.百会—头顶,两耳尖连线的中点,位于前后正中线上。 

    (1)功能:补法可升阳益气,回阳固脱;泻法可熄风潜阳,祛风散热。 

    (2)主治:按摩之可益智开慧,清醒头目,轻身延年。还可治疗眩晕、头痛、失眠、耳鸣、神经衰弱及中风失语等。

    (3)保健方法

    搓摩法:睡前端坐,指掌搓摩穴位100-200次,以局部发热为度,每日1-2次。

    叩击法:右手空心掌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100-200次,每日1-2次。 

    2.风池: 

    耳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 后发际直上1寸(平耳垂向后引一直线与后发际相交处)

    (1)功能:疏风解表,清利头目,通窍安神。  

    (2)主治:感冒、口眼歪斜、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鼻炎、牙痛等面部疾患;失眠、眩晕、头项强痛、中风、癔病、癫狂等头、脑、精神疾患。

    (3)保健方法

    点按法:

    失眠及面部疾患:以食指或拇指揉按风池穴,以局部酸胀为度,每次100-200次,每日1次;头、脑、精神疾患:用食指加中指指端稍强用力点按(类针刺样作用),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3. 内关 

    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两筋之间)。

    (1)功能:宁心安神、理气和胃、通络止痛 

    (2)主治:失眠、抑郁、癫狂等神志疾患;心痛、心悸、胸闷等心胸疾患;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肠疾患;眩晕,中风,偏瘫等头部疾患。

    (3)保健方法

      点按法:

      失眠:以左右手拇指交替揉按内关穴,以局部酸胀为度,每次100-200次,每日1次;

      胸闷、呕吐、癫狂:用拇指指端强力点按(类针刺样作用),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4.合谷:    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取穴。 

    (1)功能:疏风解表、清热醒神、行气通络

    (2)主治:头痛、眩晕、面瘫、面肿、齿痛、牙关紧闭、目赤肿痛、鼻渊、鼻衄、咽喉肿痛、耳聋、耳鸣等头面部疾患;中风、小儿惊风、高热惊厥神志疾患;闭经、滞产妇科疾患;手指拘挛、上臂疼痛、半身不遂局部疾患

    (3)保健方法:

    艾灸法:用艾条以温和灸法灸双侧合谷(如局部疾患),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

    点按法:以双手拇指揉按(面头部及妇科疾患)或强力点按合谷(神志疾患),以感觉酸胀为度,每次100-200次或持续数分钟。 

    5. 天枢:    在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 

    (1)功能:疏调肠胃,理气行滞。

    (2)主治:胃肠一切疾患。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

    (3)保健方法:

    艾灸法:用艾条以温和灸法灸双侧天枢(如寒性腹痛)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

    点按法:以双手拇指点按天枢(如便秘、结肠炎),以感觉酸胀为度,每次100-200次,每日1次。 

    6. 关元: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1)功能:培补元气,益肾调经。

    (2)主治:遗精,阳痿,早泄,遗尿,小便频数,尿闭。

    痛经,闭经,黄白带下,月经不调,不孕

    胃肠道疾患——腹痛,泄泻,便秘。

    中风虚脱,虚劳羸瘦无力。(为全身强壮穴之一,为保健要穴。)         

    (3)保健方法:

    艾灸法:用艾条以温和灸法灸关元(如寒性腹痛)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

    点按法:以双手拇指点按(如便秘、结肠炎),以感觉酸胀为度,每次100-200次,每日1次。 

    7.气海

    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1)取法:仰卧位,先取关元,于关元与脐中的连线中点处取穴。

    (2)功效:益气升阳,补肾调经。

    (3)主治:

    1)腹痛,泄泻,便秘。

    2)遗尿,癃闭,遗精,滑精,阳痿。

    3)崩漏,带下,月经不调,阴挺,产后恶露不止。

    4)中风虚脱,真气不足,肌体羸瘦无力。(具强身健体作用,为保健要穴之一。) 

    8. 足三里: 

    膝关节下,胫骨粗隆下,向外旁开一横指处。 

    (1)功能: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强身健体。

    (2)主治:保健要穴,可以益寿延年,还可以治疗胃肠疾患,如胃脘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痢疾、便秘;头痛、头晕、中风偏瘫、下肢疼痛等

    (3)保健方法:

    艾灸法:用艾条以温和灸法灸双侧足三里(强身健体及寒性疾患),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若要安,三里不能干”

    点按法:以双手拇指点按足三里(胃肠功能失调等),以感觉酸胀为度,每次100-200次,每日1次。 

    9.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1)功能:健脾益气,调和气血,养肝补肾,镇静安神

    (2)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脾胃疾患;失眠、健忘、心悸、眩晕等神志疾患;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子宫下垂、阳痿、遗精等生殖系统疾患。 

    (3)保健方法:

    艾灸法:用艾条以温和灸法灸双侧三阴交,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

    点按法:以双手拇指点按三阴交,以感觉酸胀为度,每次100-200次,每日1次。

    10. 太溪: 

    位于足内侧,内踝高点与足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1)功能: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理胞宫。 

    (2)主治:由肾精亏虚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腰痛、腰酸、头晕、耳鸣、健忘、脱发、齿松、哮喘、性功能减退、习惯性流产、足跟痛等。 

    (3)保健方法: 

    艾灸法:用艾条以温和灸法灸双侧太溪穴,每次10-20分钟,每日1次。

    点按法:以双手拇指点按太溪穴,以感觉酸胀为度,每次100-200次,每日1次。 

    11.太冲 

    足背,当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

    (1)功能:平肝泄热,清头目,理下焦。

    (2)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耳鸣头部疾患;月经不调、痛经、疝气、遗尿等妇、男科疾患;中风、小儿惊风、癫狂、痫证等神志疾患;胁痛、黄疸、腹胀等肝胃疾患;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等局部疾患。 

    (3)保健方法

    点按法:以双手食指揉按太冲穴,以局部酸胀为度,每次100-200次,每日1次;或用双手食指指端稍强用力点按,持续数秒或半分钟。

    12.涌泉    足底(去趾)前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

    (1)功能:填精益髓,健脑益智,滋阴降火。

    (2)主治:按摩之可强身健体,还可治疗昏厥、 头痛、眩晕、耳鸣、阳痿、不孕等生殖系统疾患。

    (3)保健方法

    搓摩法:睡前端坐,双手搓摩涌泉穴,可左手搓摩右足,右手搓摩左足,每次100-200次,每日1次。以足底发热甚至汗出为佳。

    揉按法:睡前端坐,双手拇指揉按涌泉 穴,每次100-200次,每日1次。以足底酸胀为度。

    三)耳针疗法

    概念:耳针法是通过对耳郭特定区域(即耳穴)的观察和刺激达到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针是较为独特的疗法。 

    特点:具有诊断、预防、治疗、保健四位一体的优点。 

    选穴原则

    (1)按疾病的相应部位选穴:如胃病选胃。

    (2)按中医理论选穴:如耳鸣选肾穴,因为“肾开窍于耳”; 

    (3)按现代医学知识选穴:如高血压选降压沟,低血压选肾上腺等;

    (4)根据临床经验选穴:如目赤肿痛选耳尖,癫狂选神门等。

    常用耳穴: 

    交感:对耳轮下脚的末端与耳轮内缘交界处。主治:低血压、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结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神门: 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主治:失眠,多梦,戒断综合征,癫痫,高血压,神经衰弱,痛症。

    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主治]: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链霉素中毒,眩晕,哮喘,休克。 

    皮质下:对耳屏内侧面。主治:神经衰弱、假性近视、高血压病、腹泻、痛症。 

    心:耳甲腔正中凹陷处。主治:心律不齐、心绞痛、神经衰弱。 

    耳背沟(降压沟):在对耳轮沟和上下脚沟处。主治:高血压,皮肤瘙痒症。

    四)脐针疗法

    常用腧穴

    心:高血压(低血压)、心律不齐、心绞痛、神经衰弱。 

    肾:高血压(低血压),失眠、健忘、焦虑抑郁等。 

    肝:高血压(低血压),失眠、健忘、焦虑、抑郁等。 

    脾胃:高血压(低血压),胃肠疾病、焦虑、抑郁等。 

注:中健网独家专稿,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