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中健网 中健网门户 疾病库
订阅

疾病库

断肢再植
断肢再植
【概述】1963年陈中伟、钱允庆等在世界医学史上首先报告一例右腕上2.5cm完全离断肢体再植成功,该患者康复治疗后右手功能恢复良好。Malt和Mckhann1964年也报告了他们在1962年5月对一例12岁男孩上臂部再植成活。1965年Kleinert手指血管吻合成功,同年HarryBuncke成功地进行了兔耳再植和猴拇再植的实验研究。1967年,陈中伟、Komatsa、Tamai等相继报告断指再植成功。断肢再植成功的经验表明,人体部分组织和器官离断后,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显微外科技术重建其血供从而
分类:    2010-2-5 05:52
痔
【概述】痔是最常见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真正发病率不详,过去有所谓“十人九痔”,甚至有所谓“十男九痔,十女十痔”,就是指痔的发病率高。1977年全国155个单位普查了57927人,患肛肠疾病共有33837人,总发病率为58.4%。其中痔的发病率占87.25%,以内痔为最多,占59.86%,外痔占16.01%,混合痔占24.13%。以上情况足以说明痔是常见病及多发病。国外称痔为“Haemorrhoids”或“Piles”,但这两字的涵义完全不同。Haemorrhoid是从希腊字Haemorrh
分类:    2010-2-5 05:52
大肠梗阻
【概述】大肠梗阻是自回盲部到肛门部的梗阻。产生梗阻的原因甚多Michle胃结肠癌、结肠扭转、结肠憩室炎及结肠外盆腔肿瘤4种病因占结肠梗阻的95%,前两者为完全性结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诊断】结肠梗阻可发生在结肠的任何部位,但以左半结肠为多。癌性梗阻常有典型的慢性结肠梗阻表现,如便秘、腹泻、脓血便、大便习惯和形状改变等病史;右半结肠梗阻的腹痛在右侧和中上腹部,左侧梗阻腹痛多在左下腹。慢性梗阻可逐渐或突然发展为急性梗阻。Beal提出:老年人有进行性腹胀和便秘是典型的结肠癌梗阻。正常人有10%~20%
分类:    2010-2-5 05:52
胆囊结石
【概述】结石在胆囊内形成后,可刺激胆囊粘膜,不仅可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而且当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后,还可以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胆囊的急性炎症。由于结石对胆囊粘膜的慢性刺激,还可能导致胆囊癌的发生,有报告此种胆囊癌的发生率可达1~2%。【诊断】有急性发作史的胆囊结石,一般根据临床表现不难作出诊断。但如无急性发作史,诊断则主要依靠辅助检查。B超检查能正确诊断胆囊结石,显示胆囊内光团及其后方的声影,诊断正确率可达95%。口服胆囊造影可示胆囊内结石影。在十二指肠引流术中所取得的胆囊胆汁中(即β胆汁)
分类:    2010-2-5 05:52
胆囊腺肌增生病
【概述】为胆囊壁增生性疾病。女性多见。病因不明。病理改变为粘膜增生肥厚,罗-阿窦数目增多、扩大成囊状、穿至肌层深部,窦与胆囊腔之间有管道相连,形成假性憩室。肌层明显增生,胆囊壁显著增厚,囊腔变窄。假性憩室中充满胆汁,可形成结石。分弥漫型、节段型、局限型三型。【诊断】1.类似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临床征象。或无症状。或与胆囊结石并存。2.胆囊造影、静脉胆道造影或ERCP等检查。弥漫型胆囊周围有一层环形点状影;节段型则呈葫芦形;局限型为圆形充盈缺损。【治疗措施】宜非手术治疗,调节饮食及消炎利胆等。症状重
分类:    2010-2-5 05:52
胆管结石与胆管炎
【概述】管结石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胆管结石是指原发于胆管系统(包括肝内胆管)内的结石,结石的性质大多为含有多量胆红素钙的色素性混合结石。胆囊内一定存在结石。在我国,胆管结石多数属于这一类。继发性胆管结石是指胆囊内结石通过扩大的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形成的结石。结石的形状和性质多与胆囊内的结石相同。多数呈多面形的胆固醇混合结石。由于继发胆道感染,结石的外层带有胆红素钙沉着。【诊断】有典型的Charcot三联征者,特别在过去有胆囊结石病史者,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如仅表现为三联征中的
分类:    2010-2-5 05:52
胆管扩张症
【概述】胆管扩张症为较常见的先天性胆道畸形,以往认为是一种局限于胆总管的病变,因此称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于1723年Vater首例报道,1852年Douglas对其症状学和病理牲作了详细介绍。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对本病认识的加深,近年通过胆道造影发现扩张病变可以发生在肝内、肝外胆道的任何部位,根据其部位、形态、数目等有多种类型,临床表现亦有所不同。【诊断】本病的诊断可根据从幼年时开始间歇性出现的三个主要症状,即腹痛、腹块和黄疸来考虑。若症状反复出现,则诊断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囊状型病例以腹块为主,
分类:    2010-2-5 05:52
胆道蛔虫病
【概述】蛔虫经十二指肠乳头钻入胆道,引起胆道阻塞、感染的一系列病象。寄生于小肠中下段的蛔虫受到激惹,上窜胆道,引起奥狄括约肌强烈痉挛,出现上腹阵发性绞痛。随之侵入的细菌造成胆道感染、胆源性肝脓肿。穿破胆道即造成胆汁性腹膜炎,还可引起急性胰腺炎、胆道出血、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等。虫体残骸、虫卵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成因之一。【诊断】1.病史与症状儿童、青年多见,常有驱虫或胃肠功能紊乱史。①突然阵发性上腹剧痛、间歇期宛若常人。②绞痛时伴频繁恶心呕吐,可呕蛔虫。③初期全身症状轻微,后期有胆管炎及各种复杂并发
分类:    2010-2-5 05:52
胆管良性狭窄
【概述】指胆管损伤和复发性胆管炎所致的胆管腔瘢痕性缩窄。可由医源性损伤、腹部外伤和胆管结石、感染引起。受累胆管因反复炎症、胆盐刺激,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变厚、胆管腔缩窄。进而出现胆道梗阻、感染的病理和临床表现。【诊断】1.病史与症状有胆道、上腹手术(外伤)史,或反复发作胆管炎史。①术(伤)后24小时内出现梗阻性黄疸,或引流口溢出大量胆汁,或术(伤)后早期无症状,数周至数年后有间断性上腹钝痛、发冷发热、黄疸、大便灰白等。②急性发作时可有夏科三联征。③慢性者则有长时间黄疸,不规则热型,发热后黄疸加
分类:    2010-2-5 05:52
胆道出血
【概述】系肝胆疾病、创伤、手术或全身性因素而致的胆道较大量出血。临床分为外科性、感染性、医源性和其它原因和胆道出血。这些原因均可导致胆管与伴行血管间的异常通道,随着两侧压力的变化,而导致出血、出血停止,和血块自溶、脱落而再出血(5~14天)。或因手术止血不彻底、肿瘤破溃、出血倾向等也会发生胆道出血。其中以肝内胆管感染最常见,而胆系蛔虫、结石则是主要诱因。由于出血使胆道压力增高、血凝块的刺激,可有胆绞痛、黄疸和上消化道出血的三联征。并可出现休克。【诊断】1.病史与症状有胆道感染、肝胆手术(外伤)和
分类:    2010-2-5 05:52
大肠癌
【概述】结、直肠癌在美国、加拿大及西欧等国家属常见病之列,在东、南欧其发病率属中等,而非洲、亚洲及部分拉美地区为低发病率。实际,结、直肠均为大肠,本密不可分。在本病高发的发达国家里,过去20年中,发病率或死亡率没有值得注意的变化。在危险程度中等或低度的国家中,结直肠癌则显示增加之势。近年来在大肠癌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上已有了一些新的进展。通过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的研究,进一步阐明了饮食与大肠癌的关系,有可能通过改进生活方式来预防大肠癌。在病理学上提出了较合理的分期方案,诊断上强调了直肠指诊对直肠癌诊断的
分类:    2010-2-5 05:52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概述】指病变范围仅在下肢浅静脉,因其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影响血液回流,引起静脉延长、弯曲、扩张。大多发生在大隐静脉,少数合并小隐静脉曲张或单独发生在小隐静脉。【诊断】1.多见于从事站立的体力劳动者。久立后,患肢沉重、酸胀、麻木、困倦。2.站立位,大隐静脉和(或)小隐静脉隆起、扩张、弯曲或蜷曲成团,卧位时消失。小腿下部可有色素沉着、脱屑、湿疹及慢性溃疡。3.下肢静脉功能检查①大隐静脉瓣膜及大隐静脉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试验。仰卧,患肢抬高,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站立后,不放松止血带,
分类:    2010-2-5 05:51
蛋白丧失胃肠综合征
【概述】蛋白丧失胃肠综合征(proteinlosinggastroenteropathysyndrome)又称蛋白丧失性胃肠病(proteinlosinggastroenteropathy)也有人称为蛋白漏出性胃肠病或渗出性胃肠病,是指由于多种原因所引起的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从胃肠粘膜丢失而导致的一种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全身性浮肿和低血浆蛋白血症。【诊断】根据临床表现特别是全身浮肿并伴有低蛋白血症,应考虑本病,再结合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治疗措施】主要是治疗原发病。肠道细菌感染时,应使用抗生
分类:    2010-2-5 05:51
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
【概述】胆汁返流性胃炎,也称硷性返流性胃炎,系指由于胆汁返流入胃所引起的上腹痛、呕吐胆汁、腹胀、体重减轻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常见于胃切除、胃肠吻合术后,总发病率约5%左右,其中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后的发病率为BillrothⅠ术式的2~3倍。鉴于其症状、病理变化以及治疗反应与其他胃切除后综合征有所不同,Roberts等将本病从胃切除后并发症中分出,列为一种独立的病症。【诊断】胃手术后发现上述特征性症状者,应进行下列检查:(一)内窥镜检查可直接看到胆汁返流,胃粘膜充血、水肿、或呈糜烂。活
分类:    2010-2-5 05:51
代谢性酸中毒
【概述】人体动脉血液中酸碱度(pH)是血液内H+浓度的负对数值,正常为7.35~7.45,平衡值为7.40。体液中H+摄入很少,主要是在代谢过程中内生而来。机体对酸碱负荷有相当完善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缓冲、代偿和纠正作用。碳酸碳酸氢盐是体液中最重要作用最大的缓冲对,代谢性酸负荷时,H+与HCO3-结合成H2CO3,H2CO3极不稳定,大部分分解成CO2和H2O,CO2通过呼吸排出体外,使血液中HCO3-与H2CO3的比值保持在20:1,pH值也将保持不变,可是代偿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了机体所能代
分类:    2010-2-5 05:51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